摘要:7月23日,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在沪正式拉开帷幕。
7月23日,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在沪正式拉开帷幕,吸引了近300家全球头部企业参展,集中展示无人机、eVTOL、通用航空器等尖端成果,预计将吸引超5万人次参观。展会现场,19件全球首发产品与25件国内首发产品集中亮相,涵盖飞行器、能源系统、安全管理平台等核心领域,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。
全球首发产品重构低空场景
在A80展位,维新宇航科技(西安)有限公司的Vector5飞行器被专业观众层层围绕。作为全球首款专为医疗救援和搜索救援设计的3吨级商用eVTOL,其7座布局可同时搭载急救团队与全套生命支持设备,抗坠撞结构与能量吸收系统能在突发情况下最大限度保障舱内安全。
卓信宝
维新宇航全球首发的飞行器模型,劳动报记者陈宁摄
“我们实测在城市建筑群中,它的噪音比传统直升机降低40%,完全符合居民区空域使用标准,”企业技术负责人指着机身细节介绍,低空紧急割线功能则能快速避开线缆障碍,“未来配合地面急救站,可将跨区救援响应时间压缩至15分钟内。”
低空飞行器的安全高效运行,既需要尖端硬件支撑,更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标准化操作。展会现场,上海艾麦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仟米壹号-eVTOL飞行模拟器前,体验者佩戴VR设备就能完成模拟城市空域巡航。据了解,这套系统联合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共同研发,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1:1还原的三维低空环境,全动仿真平台可实时模拟气流扰动、设备故障等突发状况。
“过去培养一名eVTOL试飞员需累计1000小时真机训练,成本超千万元,”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现场代表表示,模拟器能覆盖80%的实战场景,且支持AI自动评分,还能零风险演练极端工况。目前,该系统已开放公测,首批合作单位包括多家城市空中交通运营企业。
万亿产业新图景加速落地
在博览会的开幕式上,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,低空经济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上海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城市,正通过“政策+场景+基建”三位一体模式推动产业落地。现场,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、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等13个政府机构与行业组织联合发布《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体系框架研究报告》,明确将构建覆盖空域管理、起降网络、应急响应的全链条标准体系。
记者获悉,展会期间,将有30余场高端论坛同步举行。在“2025未来空中交通国际论坛”上,欧洲民航局代表与英国Vertical Aerospace等企业分享了eVTOL适航认证经验;“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发展大会”则发布了全球首个垂直起降机场自动化系统,该系统由上海航眺科技研发,可实现飞行器调度、安全管理与商业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,被视为支撑高密度城市空中交通的“中枢神经系统”。
此外,中国银行、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的低空金融专区,推出针对eVTOL研发的专项贷款与保险产品,助力企业破解融资难题。
展期举办的“低空经济百大应用飞行演示”活动中,中国邮政ZC500纵列式双旋翼无人机现场完成260公斤载荷精准投放,其±15%重心容差技术可直接应用于电力设施吊装;腾盾科创双尾蝎B无人机展示了搭载通信基站模块的应急通信能力,在模拟地震场景中构建起覆盖50平方公里的临时通信网络。
这些技术突破与应用案例,正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现实。正如开幕式上发布的《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蓝皮书》预测,到2026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万亿,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。
据悉,展会同期,虹桥天地低空主题集市、徐汇滨江无人机灯光秀等配套活动同步展开,市民可通过乘坐体验、模型制作等方式近距离感受低空经济魅力。
头图为御风未来展台卓信宝,劳动报记者陈宁摄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