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金财配资,一方是手握天下权柄、说一不二的曹操,另一方是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前朝重臣杨彪。这两个身份、立场和心境都截然不同的人,在一种极其尴尬的氛围里相遇了。
曹操看着形容枯槁的杨彪,问了一句看似关心的话,而杨彪的回答,不仅让自己在刀尖上保住了性命,还成就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……
恃才放旷的杨修,为何必死无疑?
我们先搞清楚一个前提: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?仅仅是因为嫉妒他的才华吗?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。
杨修这个人,用四个字形容就是“才华横溢”。他出身于一个极其显赫的家族,弘农杨氏。这个家族有多厉害呢?从他的高祖父杨震开始,连续四代人位列三公,被称为“四世三公”,是东汉时期顶级的门阀士族。杨修作为这样的名门之后,本人又聪明绝顶,很快就被曹操征召,当了自己的主簿。
主簿这个职位,说白了就是曹操的机要秘书,负责处理各种文件和事务,是绝对的心腹。杨修也确实干得漂亮,无论多么繁杂的事务,到了他手里都处理得井井有条,深得曹操赏识。
展开剩余86%但问题就出在了他的“聪明”上。杨修的聪明,是一种藏不住的、喜欢显摆的聪明。
比如,著名的“鸡肋”事件就是典型。当时曹操带兵攻打汉中,久攻不下,进退两难。一天晚上,传令官来问当晚的口令,曹操正啃着鸡肋,随口就说了“鸡肋”二字。杨修一听,立马就让手下人收拾行装准备撤退。别人不解,他解释说:“鸡肋这东西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。这不正是丞相现在的心境吗?看来是要退兵了。”
结果金财配资,曹操果然下令退兵,但同时,他也对杨修这种能窥探自己心思的行为,感到了极大的忌惮和厌恶。
如果说猜心思只是让曹操不爽,那另一件事,就直接给他判了死刑。这件事就是参与了曹操的立储之争。当时,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为了争夺继承人的位置斗得不可开交。杨修因为和曹植私交好,就旗帜鲜明地站队曹植,多次帮他出谋划策。
这在古代宫廷政治里,是犯了大忌讳的。作为臣子,深度卷入未来君主的争斗,无论谁输谁赢,你都可能成为那个被清算的人。
最终,曹操选择了沉稳老练的曹丕作为继承人。那么,作为曹植最核心的谋士,那个过于聪明、又站错了队的杨修,他的结局也就注定了。曹操杀他,既是为了给曹丕未来的道路扫清障碍,也是为了彻底根除这个知道太多秘密、又不懂得收敛的“聪明人”。
所以,杨修之死,看似偶然,实则是政治斗争下的必然结果。
儿子被老板亲手处决,作为父亲的杨彪,心情可想而知。而就在这个时候,那个杀了他儿子的老板曹操,却偏偏要来“看望”他。一场暗流涌动的会面,就此拉开序幕。
一场暗流涌动的会面
杨修被杀后,杨彪作为父亲,自然是悲痛万分,整个人都消瘦憔悴了下去。杨彪本人也不是等闲之辈,他同样是汉朝的三公之一,德高望重,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。曹操虽然权倾朝野,但对于这些前朝的元老重臣,表面上的尊重还是要给的。
有一天,曹操见到了杨彪,看着他因为丧子而悲伤消瘦的模样,便主动上前,开口问道:“公何瘦之甚?”
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“哎呀,杨公,您怎么瘦得这么厉害啊?”
我们来品一品曹操这个问题。他真的是在关心杨彪的身体吗?当然不是。这其实是一次极其高明的政治试探。曹操心里很清楚杨彪为什么会瘦,他这么问,实际上是在观察杨彪的反应。你会怎么回答?是会流露出怨恨,还是会表现出恐惧?你的回答,将决定我对你,乃至对你们整个杨氏家族的态度。
这是一个死亡问题。如果杨彪哭哭啼啼,控诉自己的悲伤,曹操可能会觉得他软弱可欺,但内心也可能觉得他心怀芥蒂;如果杨彪表现出任何一丝一毫的怨恨和不满,那正好给了曹操一个理由,说他“心怀怨望”,可能立刻就会招来灭门之祸 ;如果他强颜欢笑,说“没事没事,我挺好的”,那又显得太假,不符合人之常情,曹操会觉得他城府太深,更加不放心。
可以说,当时的杨彪,正站在悬崖边上。他说的每一个字,都关系到自己和整个家族的生死存亡。空气仿佛都凝固了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杨彪身上,等待着他的回答。这位宦海沉浮一生的老臣,会如何应对这道致命的难题呢?
千古名句的诞生
面对曹操那看似关心实则暗藏杀机的提问,杨彪沉默了片刻,缓缓抬起头,用一种悲伤而又平静的语气,说出了一句载入史册的话。
这句话记录在南朝宋范晔所著的《后汉书·杨彪传》中,原文是:“愧无日磾先见之明,犹怀老牛舐犊之爱。”
这句话堪称古代语言艺术的巅峰之作,里面包含了至少三重深意,每一重都恰到好处,既保全了自己,又表达了立场。
这句话的前半句,“愧无日磾先见之明”,用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典故。金日磾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匈奴降臣,深得皇帝信任。他有个儿子,也是皇帝的弄臣,但行为不检点,有一次在宫中对宫女举止轻浮。金日磾发现后,为了不让儿子将来闯出更大的祸连累家族,竟然狠心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 。杨彪引用这个典故,意思是在向曹操表态:我真惭愧啊,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和决断,没能早点管教好自己的儿子,让他犯下大错,以至于有今天的下场。您处置他,是我教子无方的结果。这番话,等于把责任全揽到了自己身上,承认了儿子“该死”,也间接认可了曹操处置的“合法性”。
后半句,“犹怀老牛舐犊之爱”,画风一转,从政治表态转向了人性情感。“老牛舐犊”这个成语,就是源于此处,比喻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意 。杨彪的意思是:虽然我知道儿子有罪,道理我都懂,但我毕竟是个父亲啊,他再怎么不对,也是我的亲骨肉。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,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,所以才日渐消瘦。这种舐犊之情,是天底下最正常不过的情感了。这一层表达,让他的悲伤和消瘦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,显得真实而不做作。曹操再霸道,也不能去指责一个父亲思念亡子的天性吧?这一下,就把自己从一个潜在的“政治怨恨者”,变成了一个值得同情的“悲伤父亲”。
这是这句话最高明的地方。表面上是认错和求情,但骨子里却藏着一丝读书人的风骨和不易察觉的抗议。他为什么说自己“没有”金日磾的先见之明?这潜台词不就是说,我做不到像他那样冷血和残酷,为了政治前途就杀死自己的儿子。这既是在说自己,又何尝不是在暗中指责曹操的冷酷无情呢?你曹操就像当年的汉武帝和金日磾一样,为了权力可以毫不犹豫地痛下杀手。我杨彪,做不到。我只是一个爱护儿子的普通父亲。这种谴责,隐藏在谦卑的言辞之下,既不会激怒对方,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底线,守住了自己作为士大夫最后的尊严。
史书记载金财配资,曹操听完这番话后,“为之改容” ,也就是脸色都变了。他被杨彪这番话给镇住了。因为他听懂了杨彪话里所有的意思:顺从、悲情,以及那一点点扎人的风骨。曹操是个聪明人,他知道杨彪已经彻底臣服,不会再构成威胁,再追究下去就显得自己没有容人之量了。于是,这场危机被杨彪用一句话轻松化解。
发布于:江西省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